行在美国(图)

2015-03-18 09:24:32来源:网络

  行在美国

  ◎文 / 燕海鸣

  交通不只是两地之间往来的手段,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天上到地上,从城市到乡村,人们乘坐的是交通工具,但经历和体验的却是文化。美国的四种主要出行方式是飞机、火车、汽车和长途巴士。选择不同的出行方法,也是在选择不同的旅行生活。

行在美国(图)

行在美国

  飞机——速度快,安检严格

  在美国,你如果无所事事,抬头仰望天空,经常会看见一架甚至几架飞机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天空。在美国留学时,我曾住在一座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但这座小城却有一座规模相当的机场。由于这座城市太过袖珍,以至于往来这里的大都是小型飞机,从这座小城飞往华盛顿的飞机甚至是螺旋桨机型!这种只能容纳不到20人的飞机稍微遇上点风就会上下乱颤,自从坐过一次,我对“飞”这个字便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美国,乘坐飞机之前,乘客都需要经历极其严格的安检程序:电子产品,掏出来;饮料,掏出来;化妆品,掏出来;鞋,脱下来……是的,脱鞋过安检是美国机场的规矩。因为习惯了这种安检程序,回国后,我乘飞机时在安检口竟也不由自主地脱掉鞋,由此惹来众人异样的目光。说到此想起一件趣事。曾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新泽西的纽瓦克机场送女朋友时,为了表达爱意,特意跨过警戒线进入禁区吻别女友,导致登机区的乘客必须重过安检,整个机场立时瘫痪。最终这位学生被处以100小时的社区服务及500美元罚款。

  严苛的安检流程后,便是轻松的飞行体验了。机长除了需要具备高超的驾驶技能外,还要有十足的幽默感:登机时,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问候乘客;即使遇到航班延误,也必须会用调侃的方式向大家解释,让人们在等待之余不至太过焦躁。有一次,我从纽约飞往西北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途中经过密歇根湖。机长是个老头,飞到湖的上空时,他忽然拿起话筒,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正飞在密歇根湖的上空,大家向下看,多么蔚蓝的湖水,心情很好吧?嗯,没错,如果此时飞机失控,我们掉下去,能够掉进这么美丽的湖水中,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是吧?哈哈!祝大家有个好心情!”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掉下去?这玩笑开得是不是大了点?正在诧异中,旁边有几个美国老太太咯咯笑了起来……好吧,看来是我这个中国人太没幽默感了。

  美国民航的服务较之中国多了些亲切感,少了些仪式感。什么叫仪式感?在中国的民航上,空姐总是要漂亮的,下飞机前还要感谢乘客的惠顾,认真鞠躬,让人觉得坐飞机接受的是郑重、高档的服务;美国的民航则显得很随意,乘务员都是胖胖的大妈,走起路来呼呼带风,那种身段儿也就别指望她们鞠躬致谢了。这就好比最初进入中国时的麦当劳,在美国原本是普通快餐,到中国却添了些“高档”的意味,吃一顿麦当劳就好像走一个仪式一般。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现在早不拿麦当劳当回事了,不知国内的空乘业会不会有一天也能够轻松随意起来。

  火车——效率低,但乘车体验不错

  在非常讲究效率的美国,铁路系统是个奇葩。全美铁路系统最大的运营商Amtrak (全国铁路客运公司)是一家接受联邦政府补贴的半国营铁路公司,它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效率低下。

  在我国高铁动辄时速每小时几百公里的今天,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其铁路系统竟然还停留在国内绿皮车的速度。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美国的火车晚点率很高,即使不是因为天气原因,也经常毫无缘由地晚上几个小时。效率低也就罢了,火车内的服务也让人大跌眼镜,服务员除了验票的时候出来露个面,其他时候不知所踪。如果你饿了、渴了,自己又没准备食品和饮料,就只能默默走向餐车。而在餐车里买个小热狗,所花的钱折合人民币也要20元左右。

  不过在美国,火车旅行的整体环境还是令人愉悦的。在火车车厢里,没有反复强调文明乘车、传统美德的高音喇叭,没有推来推去的“香烟、啤酒、饮料”,没有“穿不破的袜子、用不坏的充电器、爽死人的牙刷”,更没有不小心就泼你一身的带着方便面味的开水。大部分人会安静地坐在那里,成年男人拿份报纸翻来覆去地看,女人们轻声细语地聊着天,学生拿本流行小说在座位上静静地读,小孩子也很少大吵大嚷。大家各干各的,互不干扰。这就像一个浓缩版的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独立。在中国,你如果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估计过不了几个小时,就会和邻座的人混得熟络了,有时甚至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而在美国,火车上人很少,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占两个人的位置,即使有人和你坐邻座,你们之间也少有言语的沟通。这也和火车乘客的类型有关,大部分长途旅客都选择坐飞机了,乘坐火车的往往是些中短途的旅客,比如有一次我从芝加哥到纽约,身边的“邻居”竟然换了七八茬。

  当然,如果说美国的火车完全没有效率,也有失偏颇。在纽约、华盛顿、加州等地区的城际列车还是非常高效的。很多人住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大城市周边相对小规模的城镇,选择城际火车往往比开车堵在路上便捷得多。这种介于城铁和火车之间的服务是维系大城市运转的主要纽带。

  汽车——日常必备之工具

  飞机危险?火车太慢?那你不坐便是了。但离开汽车,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人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在美国,除了少数大城市外,其他地方的人们日常买菜、添购生活用品、看病、送孩子上学等等事项都必须通过开车来完成。

  有一个英文单词叫commute,字面意思是“通勤,来往”,它在美国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是“开车在两城间上下班”。需要commute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居住在一座城市,而在另一座城市上班,因为两城之间的铁路交通不畅,所以选择开车来往。他们花在上下班上的时间通常以小时计算,单程一小时之内的都算短的。

  我有个美国朋友住在乡下,他每天开车花一个半小时去上班,等下班高峰过后,再披星戴月返家。我曾去他家拜访,坐上他的车,音响里放的都是乡村音乐。他告诉我,他每天听的最多的声音并非来自家人或同事,而是车载音响中的歌声。听着歌声,我忽然想起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一首美国歌曲——约翰•丹佛的《乡村路,带我回家》(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这不就是美国汽车文化在音乐界的延伸表达吗?还有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s),也是讲述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漫无目地开车游走的故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体现。有趣的是,在美国,road这个词常以复数形式出现,而我最初学唱英文歌时,曾把country roads误唱为country road,便是一种中国式的误解。要知道,很多很多的道路才构成了美国人的生活图景,而汽车则是他们描绘这份图景的画笔。

  由于人们对二手车的需求大,供给也充足,所以美国的二手车市场非常繁荣。如果你对车的要求不高,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便能淘到一辆二手车。我曾以1900美元购置一辆二手车,开了五年后,又以1500美元价格售出,实际上等于花400美元(人民币2500元左右)租了五年,其间除了油费和日常检修外,基本没有别的花销(美国大多数高速路都不收费)。

  在美国开车最怕的事情就是碰上交警。美国的交警和中国的不同,他们不站在路上执勤,而是待在车里,躲在某个角落,等待“猎物”上钩。要是不违法,你基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但你一旦出现超速等行为,他们就会冷不丁从某处窜出来,打开警灯,这时你就得乖乖靠边停车认罚。我有一次被查是因为一只前车灯坏了,警察让我靠边,上来问的第一句话是:“您好,知道我为什么把您拦住吗?”我不懂其中奥妙,乖乖回答:“是不是因为车灯坏了?”他嘿嘿一笑:“哦,原来您知道车灯坏了,那您属于明知故犯,不好意思,我给您开罚单咯!”嗨,早知道就说“不知道”了!好狡诈的美国交警,我中计了。

  长途巴士——体现“不着急”文化

  在美国,长途巴士的配置可谓是高大上——空调、软座,还配有车上厕所,但大家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坐长途巴士的体验着实不佳。因为长途巴士的票价相对便宜,所以乘客大多是穷人和学生。

  “灰狗”(greyhound)是全美最大的长途运营公司,有着近90年的历史。但这家可谓百年老店的公司却经常发生有趣的事故。某晚,我乘“灰狗”大巴从华盛顿回弗吉尼亚,车开到半路,司机忽然将车停下,迷路了!一时间,大家不知所措。由于地处偏远,没有网络信号,也没法通过谷歌地图查询。幸好一个乘客灵机一动,给她的爱人通电话,通过路牌告诉对方我们当时的地点,再由他的爱人在电脑上查出路线,告诉司机应该怎么走。这一路,每到一个路口,那位乘客都要通过电话和另一端的热心家属确认路线。本来三个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五个小时。但我奇怪的是,车上的乘客却没有一个着急的,反而是乐呵呵地享受着这次“事故”。

  长途巴士上的“不着急”文化在排队等车时也时常出现。我遇到过几次上不去车的情形,原因是队伍太长了。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买了票,一人一座,难道还上不去?现实就是如此。虽然一辆车上的人数有定额,但经常会有没赶上前一班车的人坐后一班车,只要是当天的票都能上车,因此谁能上谁不能上,完全看排队的先后顺序了。从纽约去华盛顿的车一小时一班,因此常常乱坐一气。有一次我从纽约去华盛顿,是晚上11点出发的车,我10点就到了车站,却发现前面排起了数十人的队伍。当时,10点出发的那班车正在检票,上去了一部分,下面的人接着等11点的车。待11点的车来后,刚好排到我这里,检票员一栏我:“上不去了,等12点的车吧。”我回头看了看排在后面的人,有一些人买的也是11点的票。半夜三更上不去车,这要在国内,乘客肯定要投诉抱怨了,但美国这些坐“灰狗”的人只是默默地等待下一班车的到来,即便一个个睡眼惺忪。

  还有一次,圣诞节前夕,我在达拉斯等车去休斯顿,和数百名墨西哥裔的乘客一起挤在狭小的车站中等待。有些人手中票上的发车时间早就已过,但因为没有赶上上一班车,他们只好等下一班,这样等下来,有的人都已经等了半天了,却依旧排在队伍里慢慢往前挪。候车室里空气污浊,不时飘来厕所的味道,但除了孩子的哭声,其他人都很安静,少有喧哗。为什么他们都不着急呢?直到过了很久,我才想明白:明确的时间节奏是都市白领的特点。对于无固定工作的人们而言,他们的工作、生活都与紧张的时间没什么关联。这些人有的可能不上班,即便是在打工,也都只挣一点点钱,没了工作再找便是。所以,早一点、晚一点,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

  选择长途巴士,就要接受它的“不着急”文化。而这种文化也是美国某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态度。

  ——本文来自新东方大愚图书

本文关键字: 行在美国(图)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英语学习资料大礼包

加微信免费领取电子版资料

大促
更多>>
更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