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 聚划算
1w人已参与
免费学英语
去体验
英语 测一测HOT
去试听
自然拼读&音标
去报名
商务职场英语名师
新东方速记法
去试听
美式地道口音
高效
英语1V1辅导
定制
翻译专业资格
好课
优惠券领取
免费
新概念英语网课
随报随学
山东省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史书,其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其他
2.《采薇》这首诗选自《诗经》中的( )。
A.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列举缪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比较法 D.类比法
4.“却宾客以业诸侯”中的“业”是名词活用为( )。
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 C.状语 D.表示方位与处所
5.《春江花月夜》的体裁是( )。
A.七言排律 B.七言歌行 C.新题乐府 D.古题乐府
6.“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句出自( )。
A.《雨巷》 B.《听听那冷雨》 C.《洞庭一角》 D.《怀念萧珊》
7.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是( )。
A.《丧钟为谁而鸣》 B.《永别了,武器》 D.《老人与海》 C.《太阳照常升起》
8.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是一部( )。
A.小说 B.悲剧 C.长篇叙事诗 D.史书
9.“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两句的作者是( )。
A.艾青 B.郭沫若 C.戴望舒 D.雪莱
10.下列作品中,以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生存与婚姻状态为表现内容的是()。
A.《伤逝》 B.《围城》 C.《春之声》 D.《失败了以后》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____________首。
12.“渔父莞尔而笑,鼓楫而去”句中的“莞尔”,意思是____________。
13.“君何患焉”中的“焉”意思是____________。
1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句中的“见”是表示____________的副词。
15.古诗《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
16.《又是一年芳草绿》的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____。
17.余秋雨在其散文《____________》中提到了“贬官文化”。
18.培根的《论言谈》是一篇____________文。
19.“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数句出自王蒙的小说《____________》。
20.《西风颂》是19世纪英国诗人____________“三大颂”诗作中的一首。
三、释词题(解释加点词,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无庸,将自及。
22.帝者与师处。
23.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24.遂去,不复与言。
25.不爱死,义也。
四、翻译题(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6.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27.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29.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牡丹亭·游园》(节选)
汤显祖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30.文中“行介”、“步步娇”是什么意思?(4分)
3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出其中三种,并举句例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2分)
文学的趣味(节选)
朱光潜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功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炼也常是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象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32.文章题目中的“趣味”指什么?如何理解“活的趣味”和“死的趣味”?
33.文中划线部分引用了古语。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哪两部作品?(4分)
34.这两段文字语言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阐述得清楚明了。请从论述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评析。(12分)
六、作文(本大题共30分)
35.2007年12月31日晚,北京大学在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一年一度的新年联欢晚会。校长许智宏致词鼓励北大全体学生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随后演唱了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赢得了台下数千学子们的热烈掌声。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著述体例类文学常识考查。这道题属于经常考查的试题之一,是历史散文著作体例这一基本常识的考查,基本上年年考。重点考查对象是《左传》、《战国策》或是《史记》。对于历史散文来说,历史著作的著述体例是一个主要的考查要点。从体类上分,史书可以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以及纪事本末体。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2006年填空第三小题、
2008年填空第二小题、2009年选择题、2011年填空题、2012年选择题、2013年选择题、2014年选择题和今年的选择题都有过相关考查,读者可参阅以上真题的解析。
2.C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品出处类文学常识考查。同时这道题又是对《诗经》基本文学常识的考查。《采薇》出自《诗经·小雅》,是诗经中战争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
3.A
解析:理解类试题,属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考查。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这里只说归纳法。归纳法是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如下面一个例子: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
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这则材料运用了莫奈、海明威、贝多芬三位艺术家的事例,说明大海对艺术领域的贡献。它建立在诸多事实论据的基础之上,抓住了共性使论证缜密,易于展现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才情。
4.A
解析:理解类试题,属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中使动用法的考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2)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3)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5.D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诗歌体裁形式知识方面的考查。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降的乐府诗,提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乐府:乐府是指官设的乐府机构,始于秦兴于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六朝以后,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就由音乐机关得名称变成一种诗体得名称。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乐府古题而作的诗。
6.B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对课文内容熟悉程度的考查。该句出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且是重点篇目。
7.D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海明威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8.B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学体裁形式知识方面的考查。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即使命运使他陷入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争,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颂歌演变而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通过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等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是命运悲剧,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并力图认识、掌握、驾驭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9.A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对课文内容熟悉程度的考查。这两句诗来自艾青《光的赞歌》,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
10.B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型文学常识的考查。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写于1944-1946年问,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这是一部以旧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深入地反映了抗战烽火燃遍神州大地、中国人民奋起浴血抗战的情形。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方鸿渐等游离于当时民族革命战争大潮外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旧中国大量存在。钱钟书对他们相当熟悉,像他这样在一部长篇小说里对这些知识分子进行集中的讽刺性描写,不仅具有现实主义的讽刺与嘲笑,也极具典型意义。题目“围”取自法国谚语,意思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一般认为此处同城之意是说没有家庭的人想组建一个家庭,有了家庭之后又想摆脱家庭的束缚;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人们对于生活中的事情没有经历时对它充满幻想.渴望经历,经历了才知道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相反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懊恼和束缚,也许这就是有人认为作品表现了“最深刻绝望感”的原因。《围城》一方面塑造了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方鸿渐,这个形象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这种人不仅在当时社会,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依然大量存在,“应试教育”会将人塑造成方鸿渐这样“百无一用”的书生;另一方面,作品的讽刺幽默风格也是创作获得成功的重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三百零五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基本典籍类文学常识考查。《诗经》作为文学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历年来的考查次数比较多,考查内容都比较简单。考生可翻看前几年的真题解析,了解其基本考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条理化。
12.微笑的样子
解析:理解类试题,属文言常见实词常用义掌握情况的考查。莞尔,微笑的样子。《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汉·张衡《东京赋》:“(安处先生)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13.在这件事上(一说作语气词)
解析:理解类试题,属文言常见语词常用义掌握情况的考查。这里考查的是“焉”作为兼词的常用义:于此、于是。“焉”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比较多。第一种情况,作名词:①鸟名。如,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②通“颜”,可指额头。如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注云:“焉,盖颜之借字。”第二种情况,作代词:①表示指示,相当于“之”。如: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心不在焉。②哪里或那里。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③什么。如: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怎么。如: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如: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第三种情况,如何。①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②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如: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③又。如:焉始乘舟。④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如: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第四种情况,助词。①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如: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②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如: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③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如: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④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如: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⑤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如: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14.被动
解析:理解类试题,属文言常见语词常用义掌握情况的考查。这里考查的是“见”表被动的常见义项。“见”作助词,表示被动,①相当于“被”。如: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②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见辱问于长者。(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15.白居易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长恨歌》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考生应重点掌握。
16.老舍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又是一年芳草绿》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
17.洞庭一角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洞庭一角》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洞庭一角》为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贬官文化”就出自其中。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18.议论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文学体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19.春之声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这里同时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春之声》是王蒙创作的一篇具有很大影响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旋律是春天的声音,这一主旋律是在人们意识的层次上开掘出来并得到抒发加深的,是外景在人物心灵上的升华。而春的声音又是一个总体象征,用自然界的春天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生机,改革开放给国家、人民生活带来的转机。除总体象征外,那“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火车头,拖着破烂寒伧的车厢奔驰”,“落后、破旧、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播放音乐”,又构成了局部象征。这两个图景,虽都象征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不协调,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旧的还在、新的已经产生,同时还象征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既有沉重的负担,又有光明的前景。这些象征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万象更新的春景图。观赏这幅图画,使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祖国无论是人们的思想状况、言论,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正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转机,伟大祖国迎来了重新振兴的春天。
20.雪莱
解析: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的考查。《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西风颂》《云雀颂》《自由颂》)中最有名的作品。《西风颂》最末两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整体上,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全诗气势雄阔,境界奇丽宏伟,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通篇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含蕴深远。
三、释词题(解释加点词,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赶上(祸殃)
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考查。“及”是会意字,从人从又(表示手)。所以本义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即追赶上,抓住。从此意生发,有从后头跟上、达到、趁着,乘、连词,和,跟的意思。这道题是课文《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知识点,考生应该比较熟悉才对。
22.成就帝业。
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考查。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所以其本义即为:花蒂。后用来表示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即所谓“德合天地曰帝”。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一样并且和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这个人就称之为帝。而这样的人必然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来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导教化大家,于是所有人推举他为最高管理者。《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潜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在本题中,“帝”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即成就帝业、成为帝王。
23.流水的源头。
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考查。原是会意字,金文中的原字像泉水从石头下流出。所以“原”的本意是指水流的起始处,这一意义后用“源”来表示。另外,原又假借表示宽广平坦之处,即原野。如:广平曰原。(《尔雅》)拘诸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川原无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南望原隰。(清·袁枚《祭妹文》)又如:原燎(原野上大火延烧);原色(原野的景色);原陵(平原与丘陵)。
24.离开
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考查。“去”,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L”),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所以其本义即为“离开”。如:去,人相违也。(《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25.吝惜
解析:语言类试题,属于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考查。考生答“爱惜”、“珍惜”也对。爱为形声字,从心,无声。本义为亲爱、喜爱,表示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解释曰:“亲至结心为爱。”又如: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由本义引申,则有爱惜、珍惜的意思。如:爱莫助之。(《礼记·表记》)注:“犹惜也。”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苏轼《留侯论》)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不爱死,义也。(柳宗元《驳复仇议》)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四、翻译题(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6.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早替他安排一个地方。
解析:这里考查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宾语“何厌”前置;即“有何厌”的变体;第二,“厌”的古意:满足,写作“餍”,简化为“厌”。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这里只介绍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①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又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②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又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27.这恐怕就是他成为子房的原因吧!
解析:这里所考查的,只是“所以”的翻译,比较简单。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所以”在古代汉语中往往表示“……的原因”。
28.国家因此而富裕强盛,百姓也乐于被国家所使用。
解析:这句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第一,“以”,是“以之”的省略,即“由于这个原因”的意思,在本句中就是“由于商鞅的变法而……”的意思。第二,“用”在这里是被动,就是被用,也就是“乐于为国效力”。
29.现在大王您果真想要招贤纳士,首先就从我开始。
解析:这句中首先是注意“诚”,其意思是“果真”。这是课文《燕昭王求士》中的句子。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30.行介:舞台动作提示,行步的样子。
步步娇:曲牌名。
31.双关:袅晴丝
比喻:春如线或彩云三春好处
拟人: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倒装: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或艳晶晶花簪八宝填
夸张:沉鱼落雁鸟惊喧或羞花闭月花愁颤
用典:沉鱼落雁 或 羞花闭月
对偶:不提防沉鱼落雁鸟竞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以上数种,每写出1中并举例得2分,只要写出其中3种并举例得6分)
解析:这道题中,第一个问题旨在考查古典戏剧作品的基本体例特征,其中涉及到科范和宫调两个范畴。科介是表演行走动作的提示。介是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科范,戏曲表演术语。宋杂剧、金院本称“科泛(泛)”,原指表演动作,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杂剧多用“科”,即“科泛”、“科泛”或“科范”之简称,如笑科、打科、见科、庙倒科等。南戏、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等。“科”、“介”义同,《南词叙录》谓:“今戏文于‘科”处皆作‘介’,……非科、介有异也。”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第二个问题考查考生的修辞辨析能力。考生要对常见的十二种修辞格比较熟悉,同时真正理解《游园》一课的具体内容,这样这道题就比较简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22分)
32.文学欣赏(鉴赏)趣味(2分)
“活的趣味”指不断变化发展的鉴赏观,“死的趣味”指一成不变的鉴赏观(各2分)
33.《孟子》《中庸》(各2分)
34.作者运用“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等技巧,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在阐述情性的“顽强”与获得新的趣味之不易这一观点时,作者结合个人经验反复阐述,令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说明力。(6分,结合语句展开具体分析6分)
解析:第一问的答案在原文中:“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考生如果理解了这句话就不难做出概括。
关于“活的趣味”,原文中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趣味”,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关于“死的趣味”,原文中说,是一种“象死水一般静止”因而“必定陈腐”趣味,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答案也是对这两句话的概括。
第二问考查两个典故的出处,这道题考查的比较偏,相对比较难于得分。其一出于《孟子·告子上》:“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其二出于《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三问,答案就在课本后面的讲解中: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在本文中表现比较突出。本文论述的文学趣味的问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作者运用“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等技巧,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比如,在阐明“扩大眼界,加深知解”,方能获得可靠的文学鉴别力的道理时,作者以估计山的大小为喻,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又比如,作者将战胜惰性,获取新的趣味比喻成“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要想获得新的文学趣味,就必须战胜心理惰性,而且突出了惰性的“顽强”与获得新的趣味之不易。在阐明这一观点时,作者还不厌其烦地从初习文言文到改习语体文、学文言文、学诗、学外国文学等多方面结合个人经验反复阐述,令人倍感亲切,文章也深入浅出,增强了说明力。
六、作文(本大题共30分)
解析:本次作文题目属于材料作文的类型。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吃透材料,把握材料的主导精神,然后依此立意作文。阅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关键在于激励北大学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包括材料中所涉及的那个年龄段的北大学子都熟悉的《隐形的翅膀》歌曲,也是起到励志的意思。所以材料的主要导向就是以“再创辉煌”为中心的意义群落,只要围绕这个群落选题,应该都能得到好的分数。
本文关键字: 2015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今日特价
更多>>课时 : 2 ¥19.9
课时 : 3 ¥1
课时 : 2 ¥9.9
课时 : 2 ¥9.9
课时 : 2 ¥19.9
课时 : 2 ¥19.9
课时 : 19 ¥49
课时 : 2 ¥29
课时 : 5 ¥89
课时 : 20 ¥89
课时 : 6 ¥79
免费试听
更多>>时长 : 3:54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1:46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27:51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26:58 主讲 : 乔迪
时长 : 5:22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22:21 主讲 : 孔程程
时长 : 5:43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27:51 主讲 : 金格妃
时长 : 3:54 主讲 : 金格妃
推荐阅读
更多>>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6:45:28 关键字 : 2016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6:24:04 关键字 : 2017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6:06:25 关键字 : 2018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5:39:46 关键字 : 2019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5:19:40 关键字 : 2020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最早发现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4:58:48 关键字 : 2021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理念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14:35:52 关键字 : 2022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3年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
来源 : 新东方在线 2025-01-06 14:09:18 关键字 : 2023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真题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来源 : 新东方在线 2025-01-06 13:40:40 关键字 : 2024山东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及解读: (一)试题形式 闭卷、笔试。 (二)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
来源 : 网络 2025-01-06 08:44:00 关键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