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山东省专升本统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5-01-07 13:52:13来源:网络

  山东省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我国第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的作品是____________。

  3.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诗句“凤凰山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5.苏轼《水调歌头》词:“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6.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7.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人是____________。

  8.《骆驼祥子》是____________的代表作。

  9.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____________》的主人公。

  10.“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诗歌《乡愁》的诗句,《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于( )。

  A.《诗经·桃夭》  B.《诗经·子衿》  C.《诗经·关雎》  D.《诗经·兼葭》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下面哪部作品( )。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论语》

  3.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富文采、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成熟著作是( )。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史记》

  4.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

  A.《十五从军征》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羽林郎》

  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与王维齐名并称的著名诗人是( )。

  A.王昌龄  B.岑参  C.孟浩然  D.高适

  6.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于杜甫的( )。

  A.《登高》  B.《春望》  C.《蜀相》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孙行者这一形象出自于(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聊斋志异》

  8.《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曹雪芹  D.蒲松龄

  9.王实甫的代表戏剧是( )。

  A.《牡丹亭》  B.《桃花扇》  C.《西厢记》  D.《窦娥冤》

  10.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

  B.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

  C.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

  三、释词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是以: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

  3.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与:

  4.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诎指:

  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

  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7.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

  8.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9.寡人将谁朝而可?

  朝: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四、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固亲。(《管晏列传》)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五、阅读分析题(30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3分)

  2.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3分)

  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4分)

  (二)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5分)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很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是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2.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5分)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回答:

  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由《雨巷》而赢得的雅称是什么?(1分)

  2.诗中主要写了哪两种意象?分析这两个主要的意象。(7分)

  3.《雨巷》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论述。(7分)

  六、作文(30分)

  要求:(1)以“学历与能力”为题目。

  (2)写成议论文。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春秋》

  2.《论语》

  3.曹操

  4.李白

  5.但愿人长久

  6.柳宗元

  7.闻一多

  8.老舍

  9.子夜

  10.余光中

  二、选择题

  1.A

  2.D

  3.A

  4.C

  5.C

  6.B

  7.C

  8.D

  9.C

  10.B

  三、释词题

  1.因此

  2.使……破败(破旧、破烂)

  3.与,语气词。

  4.委屈自己的旨意

  5.配偶

  6.使……来、招徕

  7.私下里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9.拜见

  10.应该,应当

  四、翻译题

  1.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趁早给他安排个去处,不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2.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3.这恐怕要责怪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4.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统治者的作为合乎礼节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5.现在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人才而让他们去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说的“借给盗贼武器并且赠送给他们粮食”啊。

  五、阅读分析题

  (一)

  1.庄公的用心是:明知共叔段的野心,却纵其欲,养其恶,以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

  2.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

  3.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对刻画郑庄公的性格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二)

  1.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2.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三)

  1.“雨巷诗人”

  2.主要写了丁香和雨巷两个意象。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3.象征。诗中“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当时社会现实的沉闷压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则象征作者那朦胧美好又难以追求到的纯洁理想。

  六、作文

  解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而且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相对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从题目看,这里需要考生聚焦的是“学历”与“能力”的关系,考生只需要对二者的关系予以论述即可,当然也可以延伸至对不合理的社会、教育现象的批评。作为议论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材料的丰富翔实,用材料说话。其次,语言的准确流畅优美。再次,论述的层次性。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

英语学习资料大礼包

加微信免费领取电子版资料

生活口语流利说
更多>>
更多公开课>>
更多>>
更多课程>>